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首页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苏州园林 > 园林概览
园林概览
发布时间:2023-01-28 15:40

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兴盛的文化艺术,为苏州风景园林的兴盛提供了天然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为造园活动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1997年和2000年,以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9个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群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苏州山水很早就已成为游览胜地,自然山水与造园活动关系密切。由自然山水而后逐渐形成“模山范水”的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始于春秋时代的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是苏州园林的发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建城(前514)前后已有苑囿。从吴王寿梦、阖闾到夫差,都在城内和郊外的山水之间大兴宫室苑囿,如夏驾湖、长洲苑、华林园、梧桐园、吴宫后园、姑苏台、虎丘、郊台、馆娃宫等,还建有鹿苑,都是当时著名的苑囿。吴国贵族秋冬居城,春夏居山,田猎游赏,行乐歌舞,养鱼、艺花、豢养动物,极尽王公贵族享乐之事。

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在第宅中造园的史况,文献、实物都极为缺乏,两汉以后记载渐多。

秦汉时期,苏州经济有新的发展,城市已有相当规模。受前代王室宫苑的影响,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衙署兴园,不仅规模广大,而且山池逶迤,景致扶疏,已初具造园要素。

两汉起,私人园宅渐起。私人宅园与帝王宫苑大不相同,在满足于私人起居生活的前提下,主人在自家院中寻求自然山水之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具备起居和玩赏功能的园林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其时,吴中私家园囿已渐多,并在园中栽花植木和放养观赏动物。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建筑兴起,殿宇以外,有附属的园林,寺院丛林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供庶民百姓进香时游览。三国时,孙权为乳母陈氏建通玄寺,为苏州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唐代改名开元寺,寺中有园。苏州城内或在郊野多高士隐居,求仙炼丹,寺庙道观兴盛,当时的寺观众多,如玄妙观、重元寺、瑞光寺、永定寺、保圣寺、云岩寺、寒山寺、司徒庙、光福寺等,不但是著名的寺观,而且都具有花木泉石之胜。

南北朝时,江南庄园四布。士大夫好玄谈,追求隐逸的桃源生活,以寄情田园、山水之间为高雅,于是苏州兴起模拟自然野趣的第宅园林,或在山水间营造山庄园林。最著名的是顾氏辟疆园,有池馆林泉怪石之胜,号称“吴中第一名园”。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代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使苏州日趋繁华。唐代苏州,已成为“人稠过扬州,坊闹半长安”的“繁雄之州”。一些世族豪门、官宦以及文人雅士聚居吴中,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唐代文化对后世造园艺术有重要影响。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论(苏轼评语),被直接运用于造园,诗画入园,出现大量咏景吟石的诗文,诗画园景相融的造园手法为营构者广泛运用,促进了园林艺术向写意风格方向的发展。太湖石已成为欣赏对象和造园材料,对苏州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赏花亦成时尚,园内以花木茂盛为胜。

五代至北宋,苏州地区偏安一方,未经干戈,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此时,苏州富庶繁荣已驰名全国,有“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南宋石刻《平江图》,记录了当时苏州坊市繁华的盛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苏州造园活动更趋活跃,形成一个高峰时期。造园艺术风格更加文人化,造园已大量融入写意山水艺术。除城区内的私园外,郊外的自然山水优美之地,也先后出现私家园林别墅。同时,酒楼茶馆市肆中的园林虽源于唐代,至此风靡一时。官方还建造了接待内外宾客的姑苏馆、望云馆、高丽亭、吴门亭等,其中多置庭院,植花木。

宋时,苏州的文人园较前显著增多。其时,中国山水画已臻全盛时期,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受文人画的影响,文人写意山水园林逐成造园主流,园林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元朝,文人画更加超然物外,以写胸中逸气。萌芽于魏晋,起始于宋代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有目的地参与园林的设计,创造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使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清两代,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冠于全国,“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这一时期,苏州发达的文化和人文荟萃关系密切。苏州“吴门画派”,称誉画坛,领时代之风。同时,苏州兴建第宅园林达到一个高峰。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官僚绅士争相造园,风尚一时。其数量之多、艺术之高,为国内其他地区不能企及。据统计,明清鼎盛时,在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境内,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300余处,当时私家园林平时不向公众开放,实不止此数,其中宅园占总数90%以上,史称苏州半城园亭,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被美誉为“园林之城”。

民国时期,尤其在敌伪时期,苏州园林总的趋势处于衰败阶段。园林名胜大多失修荒废,仕宦旧家及会馆公所、义庄祠堂均趋没落,部分宅园不得不设游艺场及收取门票以图维持。民国2年(1913)秋,半园(南)、鹤园、畅园、遂园相继开放,均以阅报社为名,园内说书、滩簧、戏法、动物展览等活动,名目繁多。但苏州仍为名流富商乐于居憩之地,显宦新贵如李根源、李经羲、蒋介石、顾祝同,学者骚人如陈石遗、章太炎、金松岑、叶恭绰,以及富商大户如贝氏、庞氏等先后在苏兴建宅园。在造园形式上,随着近代工业开始发展,外来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中西合璧的近代园林和现代公园在苏州出现。突出的有朴园、天香小筑、姚氏园、启园等。即如沧浪亭、狮子林等古典名园幸获大规模修葺,亦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民国16年(1927),苏州落成开放第一个按照现代造园理论设计的公园——苏州公园。抗日战争前,先后有筹建湖田公园、澹台公园、太湖国立公园、虎丘自然公园之议,由于连年战争,均未实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苏州园林名胜毁损严重,处于亟待拯救的境地,国民党军败退时将石湖行春桥一段破坏,公园仅有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北局小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文教局下设园林管理处。1953年6月成立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一些私人宅园捐赠给国家或被收归国有,先后抢救修复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西园、寒山寺、沧浪亭、怡园、网师园、天平山高义园等著名园林名胜,改建苏州公园,新建动物园。60年代上半叶又陆续修复耦园(东部)、余庄等一批古典园林。1961年,拙政园、留园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当时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全国四大名园”;其他修复的园林按其历史、艺术价值分别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65年,共有12处园林、8处名胜古迹对外开放。

此后,随着国家外事工作需要,园林部门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灵岩山寺等部分园林进行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70年代末,苏州园林事业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风景园林事业得到恢复和全面发展。先后全面整修了寒山寺、耦园(一期)、北寺塔院(一期)、天平山庄古建筑群、鹤园等园林,修复天香小筑、网师园云窟、王鏊祠堂、虎丘头山门并重建小吴轩等古建筑,新建东园、虎丘万景山庄,并对动物园笼舍进行改造和重建。

1981年市园林处升格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局。80年代,苏州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每年修复一座古典园林的要求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尚存的园林名胜逐步整修恢复,先后修复了北寺塔及园林(在园内辟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曲园(一期工程)、听枫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柴园、畅园、盘门、春在楼花园(东山)、启园(东山)等。

20世纪90年代,先后修复半园(北)、艺圃住宅、网师园内西南角庭院、耦园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五峰园(一期)、绣园等,以及拙政园东部“园外苑”建筑群和南部李宅综合环境改造工程(园林博物馆一期)、留园盛家祠堂及东部居民区的改造及停车场工程、沧浪亭西部居民区及商业用房的改造工程、狮子林西南部办公区及停车场工程等,重构羡园(木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苏州风景园林的影响日盛,驰誉国内外。1979年完成出口美国的“明轩”庭园工程,为我国首次古典园林出口工程。之后,又相继完成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的“逸园”、在美国波特兰市的“兰苏园”、在新加坡的“蕴秀园”、在美国纽约史泰登植物园内的苏州园林“寄兴园”等,遍布欧洲、美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苏州园林出口工程40余座。苏州先后有4座古典园林分别与国外园林结为友好园(姐妹园),拙政园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逸园”结为姐妹园,与美国亨廷顿植物园的“流芳园”结成姐妹园;留园与法国“怡黎园”结为姐妹园;网师园与美国波特兰市“兰苏园”结为友好交流园林。

国内亦有数十座仿苏州园林在大江南北安家落户。

1993年,苏州园林局启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1997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批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伴随着苏州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率先实现小康社会,苏州城内外又兴起造园热,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被移植于现代住宅小区,私家仿古园林亦不乏佳作。

进入21世纪,市园林局进一步加大了风景园林保护管理力度,提高科技保护管理水平,全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划定古典园林界址,限定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古典园林修复力度,2000年至2005年,园林部门先后投资修复了畅园、五峰园、艺圃住宅、留园西部“射圃”、网师园“露华馆”等,新建苏州园林档案馆,扩地新建苏州园林博物馆(二期),有重点地加强了拙政园东面、留园东部、沧浪亭西部、狮子林西南部等园林周边环境保护工程;对市区惠荫园、万氏庭园、朴园等园林修复工程以及一批住宅庭园进行指导。2021年,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完美收官,完成全市12处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工作,全面修复塔影园、可园、柴园、南半园、明轩实样、詹氏花园、顾氏花园、唐寅故居,对墨园、慕园、遂园、寒山别业等园林遗址进行保护。

同时,苏州园林部门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国内外行动,成功承办一批国际国内项目,主要有:2000年5月承办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会议,这是我国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协调申报的首次会议;2001年8月承办中国教科文全委会主办的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2004年6月成功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2005年承办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6年代表中国政府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设计建设苏州古典园林“易园”项目启动;2008年7月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2009年完成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监测报告制度试点任务;2010年5月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IFLA)世界大会;2017年,举办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国际研讨会,同期举办保护成果展。

当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航船驶进新时代,2018年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苏府〔2018〕12号),作出了建设“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这是苏州园林保护史上又一件里程碑式的创举,是推进苏州园林保护管理全覆盖的战略性举措。市园林主管部门依据《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的规定,本着“先研后试、先试后行、突出重点、逐步铺开”的原则,对全市园林进行逐个踏勘、核实和调查,采用“一园一档”的办法登记造册,从2015年开始,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108个园林),并按照“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三类模式和“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要求,先后修复了柴园、可园、明轩实样、慕园、墨园、遂园、唐寅故居等园林,累计实现开放园林数88处,开放率达到81.5%,重现了“百园之城”盛景。

同时,研究制定了《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苏州市园林绿化专家库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对列入名录的园林进行监管指导,逐步构建了协调有效、权责一致、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监管有力的保护管理运行机制,走出一条苏州园林保护的“传承之路”,走出一条苏州园林保护的“改革之路”,探索出园林开放保护的“苏州模式”。2018年,“天堂苏州·园林之城”保护管理工程,被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授予“亚洲都市景观奖”;2019年“百园之城”可园修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